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——北京大学名师访谈及探讨

作者: 文章来源: 时间:2019-04-11 点击数:

 

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得到、继承和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与理论。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知道,比如要教好课,教师要“把课程内容吃透”,要有“高度的责任感”等。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怎样才算“把课程内容吃透”,“高度的责任感”究竟有什么具体表现等问题,这些重要原则就毫无意义,甚至成为讨厌的说教。

优秀的教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资源,如果能把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成果继承和分享,对大学教育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这方面Ken Bain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工作。但基于教育自身的规律,不同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去照搬别人的经验。身边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具现实意义。我们对北京大学20多位知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,了解他们的教学过程,试图总结出优秀大学教师教学模式的一般规律,供大家交流与学习。我们的采访记录部分内容已整理成文,发表在电子版的《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》上。我们采访的教师包括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电子、生物、医学、文学、哲学、历史、环境、经济等专业领域,年龄从35~70岁不同层次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1.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。这一条虽然是老生常谈,但却是教育界的真理。没有这一条,什么教学理论、教学方法、教育技术都是空话。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工作,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自己教学方面的技能。在我们的采访中所有教师或者对这一点进行了明确表述,或者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能清楚地感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。

丘维声老师说:“像我讲《高等代数》讲了十二年,如果没有激情的话,就变成照本宣科了……所以每次走到讲台上我都充满激情。老师讲课充满激情,学生听起来才会津津有味。”

再引用沈岿老师的话:“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对教学有职业道德。这份职业道德,简单来说就是认真,包括认真备课、认真上课、认真布置考试、认真反思教学效果。”

又如赵凯华老师所说:“讲课是一种享受,我喜欢讲课。最关键的是老师——讲课的人,要对自己讲的东西充满激情。我们教书多年,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,就是一旦上了讲台,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……用激情去感染听众,让他感觉被吸引,跟着你一起来学习、考虑问题。”

2.专业精深、知识广博。无论理工还是人文学科,教师都要有深刻的思想,要有全面的、甚至跨学科的知识,要有前沿和应用的眼光。教师要熟悉所授课程内容,要懂得比学生多,或者形象地比喻为“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”。只有站得更高,眼界更宽,才能充当学生的引路人。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优秀教师的做法:

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,不仅要前沿,要跨学科,还要了解实践。有些老师介绍的都是别人的思想,他自己没有琢磨透,然后讲出来学生也是云里雾里的,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避免。(陈少峰)

不仅这门课,这门课的前后左右的课程都要了解。(陈守良)

无论在科研还是在教学中,我都特别重视对基本东西的深入理解,一定要对基础知识懂得非常透彻。在物理学中,有很多人称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一概念,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,你只能说你对某一概念理解到了某个层面。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有深化的空间的。(郭弘)

3.授课要经过精心准备,不能照本宣科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烂熟于胸,信手拈来,这样才能有出色的课堂发挥和对问题与讨论的把握能力。教学是面向学生的,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。所以教学过程、内容安排也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。

为了把这门课教好,我把所有习题从头做了一遍,把所有公式都重新推导了一遍,还比较了好多本国内外的教材,认真消化课程内容。(武际可)

当你讲一些很枯燥的专业理论的时候,随时结合讲一些理论在研究和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例子,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,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,提高教学质量。(刘树华)

讲课一定要重点突出,用生动的比喻,深入浅出地讲解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(韩济生)

作为一名教师,你绝对不能永远照本宣科,过去怎么理解现在还是怎么理解。(郭弘)

不按教材讲,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讲。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回忆、归纳知识点的,时间长了记不清了可以看看。但是,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创造的东西其实是无限的。(武际可)

现代基础课要反映科学前沿和科学内容一般老师都做得到。但是把科学的前沿成果,经过研究以后,反映到课程里,成为一个课程的脉络,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(钟锡华

每次备课都需要根据学科和实践的发展来充实和调整一些内容。(孙祁祥)

4.重视基础。基础理论是课程的核心,最基本的东西要反复讲,并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提升,使其与应用及前沿问题有机结合起来。时间长了,大部分所学的内容都会忘记,基本的理论与应用的思路才是最重要的。

5.注重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训练,培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要让学生自己“悟道”,而不是灌输某种“正确”的观点或结论。我们采访的所有老师都提到这一点。比如很多数学或物理的定理需要在某种坐标系下推导、演示,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,规律本身是与坐标无关的。教学教的是思想、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单纯的知识没有用处,不会运用,也很快会忘记。

你提出的问题,你的逻辑推理,你的结论,要进入学生的脑子里,让学生跟着你转,跟着你想。(陈守良)

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,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,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是数学本身的例子来提出问题,然后再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引出一个基本概念。让学生明白概念是自然而然提出来的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是从数学家脑子里蹦出来的。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,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端给学生。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的培养,也鼓励了学生自己去琢磨、思考、研究一些问题。(丘维声)

6.教师要有承认错误的胸怀和勇气。教师要懂的比学生多,并不意味着教师每件事都要比学生高明。优秀教师不但不排斥,还欢迎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质疑,双方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共同探讨。教师对不懂的东西和错误之处都坦然承认,不但不会损失“师道尊严”,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,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。

不不懂装懂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。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不懂。(陈守良)

老师发现和改正错误的过程,实际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一种方式,学生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多。(赵凯华)

7.关注、尊重和理解学生。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,互动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。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关注才会有比较高的积极性。

像好的演员一样,老师上课要关注全场。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与学生有呼应,要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。你看学生的反应就知道他明不明白。(陈守良)

尊重学生,而且把学生有些合理的有益的知识吸收进来,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磋商、消化,也应该看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(洪子诚)

8.紧跟时代与科技前沿。这也是教好课的一项重要内容。优秀老师始终关注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,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及与前沿工作的关系。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生动有趣,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。

9.对于教育技术合理的应用。老师们普遍认为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资料保存整理、内容展示方面有其优势,但不能夸大技术的作用。教学的思想,实物与实验的演示,现场参观学习等是技术无法替代的。讲课切不能象做学术报告一样放PPT。

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,不能让多媒体“喧宾夺主”多媒体是工具,一节课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应用多媒体的技术问题,而是怎么组织这堂课的教学,这堂课要讲什么的问题,怎样论证,自己脑子里要清清楚楚。(陈守良)

技术的先进性决不能等同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性,更不能等同于好的教学质量。我还是赞成写黑板,结合学科特点适当的情况下用PPT。(王夔)

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各自的特点,越是优秀的教师个性越鲜明。对这个现象,王义遒教授有过精彩的阐述。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。设想: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有很多,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,教师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,教学活动理所当然的是丰富多彩的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环节,教学工作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,不可能每个环节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——实际上也没这个必要,一两个环节把握的好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。在我们的采访中各位老师也确实讲述了各自的“绝活”,有的课堂讲授非常精彩,有的以启发性的问答与讨论为主,有的把课题性研究融合到教学中等等。

教学个性问题也引起了教学管理者的普遍关心,这就是如果允许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施教,教学质量如何保证?确实有个别老师把个性当成不认真教学的借口。一个科学的规范会使大部分教师有章可循,不是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吗?现在很多大学对教师备课、教案、教学计划、作业、考试、讨论、教育技术的使用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,并与考核和提职挂钩,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。作为管理制度,总要有一定覆盖面,针对每门课、根据每个老师或学生的特点制定规范是不可能的,那样也等于没有规范。这就带来一个全校、甚至全国“一刀切”的情况,老师们意见很大,认为扼杀了教学活力,注重的是形式而非教学目的本身。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产生了非常符合教学规范,但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,比如有的老师像作学术报告一样在教室里放PPT或录像。我们认为,这不应该是规范的问题,规范的目的肯定也是为教学服务。但规定不应过多、过细,教学规定本身应当尊重老师、课程与学生的个性,应当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。规范所保证的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。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,既是教育的出路,也是教育的目的。

(摘自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09年第3期)